深層心理學

第一節 深層的意義


    測試廣告1品筆閣 www.pinbige.com,最快更新最新章節!

    各位,根據一些接觸,對於心理疾病、障礙,或者常見的心理問題,我僅有唯一的一個困惑.

    那就是:有部分心理疾患者,動轍就絕望地認為心理疾病無法根治、伴其終生、不斷復發.

    但他們對心理問題成因的理解,卻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.

    他們竟不肯「犧牲」相比於一生十分短暫的一年半載的時間來探索心理,寄希望於他人很快給出一個十分簡單、表面、通俗到常識化的解釋.

    而沒有繁瑣的分析過程,和對自己經歷的追溯.

    而這種常識化的解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、大眾化的、他們從小就了解過。讀爸爸 m.dubaba.cc

    所以,在進入正題之前,我想先發表一下對心理學的看法,以闡述深層心理的意義所在.

    非得極盡深入地分析,才能與莫名而來的無盡絕望對等;並袪除絕望.也非得探索一些不為人知的獨特隱因,才能擺脫根深蒂固地不良大眾化共識。大眾化有個特點:當大眾的信念是正能量的、積極的。那麼在大眾中的某個個體就是積極樂觀的。當大眾的信念是消極的,個體也無法擺脫消極。比如說:癌症。大眾的認識就是——幾乎等同死亡。絕大多數個體都無法擺脫這種悲觀。於是我可以這樣說:「我不敢妄自宣稱自己的方法有多有效;但我誓死保證是夠獨特的。」即便天天看、人人看,也不會成為大眾化。

    言歸正卷——

    在過去的很長時期內,心理學都給人一種諱莫如深的感覺。

    只要稍微關注心理學的人,人們自然就聯想到他的心理有問題。

    當然,今時不同往日,隨着人們心理壓力的增大,與心理問題的不斷出現,社會對心理學的關注日益增加,各種心理書籍也層出不窮。

    但是,社會對心理學的態度還不是完全接受的。

    正如企業在招聘人才的時候,總是偏愛外向型人群,而排斥內向人群。

    接觸心理學;或者喜歡思考,不好交際的人,往往被歸於後者一類。

    但是,我想說的是,內向和外向並無好壞之分;內向和外向也不是那麼能夠簡單區分。

    用話多話少區分外向與內向更有失偏頗,因為你並不了解他所說的話是否發自內心。

    那些看似善於溝通和交際的人,他的內心其實從未完全、真正地融入別人的世界.

    這可以從他們離校、離職……中可以看出:與同學、同事分離,並不能讓他們感覺有多惆悵.

    反而那些"不善言辭和交流"的人,在與人分別時,是那麼的惆悵和不舍.

    有很多心理上的問題,往往是因為刻意迎合外界,強行讓自己變得外向,而並非內向本身。

    過分內向的人,往往壓抑自己,顧慮太多,過於善良,攻擊性衝動大多內傾,造成內傷。

    所以人們往往害怕內向的人,害怕他終有一日爆發,讓人猝不及防。

    過分外向的人,全無顧慮,即便犯下兇案,也能吃好睡香,也就不懼犯罪。這種人是社會的隱患。

    所以,只能尋找一種中間的狀態,不應過分偏好哪一類性格。

    心理分析的最終意義,就是把心理學本身移情為來訪者對父母的感情,尤其是父母的陰暗面。

    所以,除非心理特別健康的人,一般人都是避談心理學的;就如不敢面對父母的陰暗面一般。

    而心理疾患者,更是對父母的陰暗面抱有深深地自責,對心理學更是極端敏感。


    不是極端依賴,就是極度抗拒。

    人們往往對深入了解自己感到莫名的恐懼,其實就是害怕面對父母的陰暗面.

    但事實上,越是正視陰暗面,越能獲得健康.因為和父母越緊密,自我和自主就越能保持.

    因此,如果有人帶着狐疑地眼光問你:「你為什麼要學心理學?」

    你大可以回答他說:「你的問題就像是在問我,當我的父母感情不和時(或者父母受到外界危脅),為什麼要去面對,而不是逃避?」

    這絕不是一種比喻,而是一種真切地替換.

    在後面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這二者之間是如何轉換的.

    恐懼只是因為外界對陰暗的誇大暗示.

    具體來說:是一種外界的過度保護所致。

    就好像你的親朋好友對你說:「千萬別信這個,千萬不要去看那個,千萬不要去那裏……否則你會上當受騙、『走火入魔』,不可自拔。」

    這種極盡誇大暗示之詞,在現實中並不少見。

    也不管當事人本人對待陌生事物的看法和防衛機制如何。

    但是,人們往往又會聽到另一種與之截然相反的論調:「千萬不要溺愛孩子,這樣會毀了他,以後會失去自主性。」

    我們本不應該對這些變化多端的論調太過在意,因為這不過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釋放的「情感垃圾」而已。

    就如人們常常能夠聽到一些驚世駭俗之語:"心理問題跟意識沒有任何關係,只和行為有關."……

    常人聽來沒有感覺,但對於一直相信意識心理學的心理患者則會感覺不知所措.

    其實這也只是一種情感的宣洩.

    就像有人說:"地球是圓的."

    但一部分人偏偏愛說:"地球不是圓的."

    因為這種常識太過普遍,人們往往不需要太過常識的東西,而喜歡製造一些新意.

    弗洛伊德曾說過:"被壓抑的往往是滿足的."

    意思是說:人們對於一種毫無疑義的事或者無條件的快樂,往往容易真正遺忘.而繼續追求未知的東西.

    這就是為何人們在回憶童年那些無憂無慮的時光時,總是無法想起,因為完全滿足而被成功壓抑住了.(成功的壓抑與壓抑概念完全不同,真正遺忘和遺忘也不相同,一般的遺忘會以另一種形式出現)

    而對那些有條件的快樂,則會記憶猶新;比如說因獎勵獲得的快樂.

    如果你刻意強調"地球是圓的"這種毫無疑義和無條件事實.

    人們反而在記憶中找不到與之匹配的言語,所以說出與之相反的無意之詞.

    但不幸的是,本來已經失去自主的心理患者,可能會吸入這些「情感垃圾」,成為自我的一部分。

    在後面的推論中,心理疾病就是因人格妥協,拿別人的「無理」懲罰自己,歸咎於自己,導致自己思維的「無理」。

    所以說,現在的心理諮詢大多提倡說教和積極的建議。

    但是,這些只是表面的情感流露,真正有價值的信息,因滿足壓制已成潛意識,連指導者本



  

『加入書籤,方便閱讀』

相關:    從全真掌教開始縱橫諸天  柯南之柯學模擬器  你的能力很強,現在是我的了  這個地球全是BUG  

同類最熱
搜"深層心理學"
360搜"深層心理學"
語言選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