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安即是歸處

第4章 縱浪大化,不憂不懼


原道》是膾炙人口、家喻戶曉的。文章開頭就說:「博愛之謂仁,行而宜之之謂義,由是而之焉之謂道,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。」韓愈大概認為,仁、義、道、德就代表了中國的「道」。他的解釋簡單明了,一看就懂。然而,倘一翻《中國哲學史》,則必能發現,諸家對這四個字的解釋多如牛毛,各自自是而非他。

    哲學家們辨(分辨)過沒有呢?他們辯(辯論)過沒有呢?他們既「辨」又「辯」。可是結果怎樣呢?結果是讓讀者如墮入五里霧中,眼花繚亂,無所適從。我順手舉兩個中國過去辨和辯的例子。一個是《莊子·秋水》:「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。莊子曰:『鰷魚出遊從容,是魚樂也。』惠子曰:『子非魚,安知魚之樂?』莊子曰:『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魚之樂?』」我覺得,惠施還可以答覆:「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子不知魚之樂?」這樣辯論下去,一萬年也得不到結果。

    還有一個辯論的例子是取自《儒林外史》:「丈人說:『你賒了豬頭肉的錢不還,也來問我要,終日吵鬧這事,哪裏來的晦氣!』陳和甫的兒子道:『老爹,假如這豬頭肉是你老人家自己吃了,你也要還錢?』丈人道:『胡說!我若吃了,我自然還。這都是你吃的!』陳和甫兒子道:『設或我這錢已經還過老爹,老爹用了,而今也要還人?』丈人道:『放屁!你是該人的錢,怎是我用的錢,怎是我用你的?』陳和甫兒子道:『萬一豬不生這個頭,難道他也來問我要錢?』」

    以上兩個辯論的例子,恐怕大家都是知道的。莊子和惠施都是詭辯家。《儒林外史》是諷刺小說。要說這兩個對哲學辯論有普遍的代表性,那是言過其實。但是,倘若你細讀中外哲學家「辨」和「辯」的文章,其背後確實潛藏着與上面兩個例子類似的東西。這樣的「辨」和「辯」能使真理愈辨愈明嗎?戛戛乎難矣哉!

    哲學家同詩人一樣,都是在作詩。作不作由他們,信不信由你們。這就是我的結論。

    1997年10月2日

    趨炎附勢

    什麼叫「炎」?什麼叫「勢」?用不着咬文嚼字,指的不過是有權有勢之人。什麼叫「趨」?什麼叫「附」?也用不着咬文嚼字,指的不過是巴結、投靠、依附。這樣乾的人,古人稱之為「小人」。

    趨附有術,其術多端,而歸納之,則不出三途:吹牛、拍馬、做走狗。借用太史公的三個字而賦予以新義,曰牛、馬、走。

    現在先不談第一和第三,只談中間的拍馬。拍馬亦有術,其術亦多端。就其大者或最普通者而論之,不外察言觀色,脅肩諂笑,攻其弱點,投其所好。但是這樣做,並不容易,這裏需要聰明,需要機警,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這是一門大學問。

    記得在某一部筆記上讀到過一個故事。某書生在陽間善於拍馬。死後見到閻王爺,他知道陰間同陽間不同,閻王爺威嚴猛烈,動不動就讓死鬼上刀山,入油鍋。他連忙跪在閻王爺座前,坦白承認自己在陽間的所作所為,說到動情處,聲淚俱下。他恭頌閻王爺執法嚴明,不給人拍馬的機會。這時閻王爺忽然放了一個響屁。他跪行向前,高聲論道:「伏惟大王洪宣寶屁,聲若洪鐘,氣比蘭麝。」於是閻王爺「龍」顏大悅,既不罰他上刀山,也沒罰他入油鍋,生前的罪孽,一筆勾銷,讓他轉生去也。


    笑話歸笑話,事實還是事實,人世間這種情況還少嗎?古今皆然,中外同歸。中國古典小說中,有很多很多的靠拍馬屁趨炎附勢的藝術形象。《今古奇觀》裏面有,《紅樓夢》裏面有,《儒林外史》裏面有,最集中的是《官場現形記》和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。

    在塵世間,一個人的榮華富貴,有的甚至如曇花一現。一旦失意,則如樹倒猢猻散,那些得意時對你趨附的人,很多會遠遠離開你,這也罷了。個別人會「反戈一擊」,想置你於死地,對新得意的人趨炎附勢。這種人當然是極少極少的,然而他們是人類社會的蛀蟲,我們必須高度警惕。

    我國的傳統美德,對這類蛀蟲,是深惡痛絕的。孟子說:「脅肩諂笑,病於夏畦。」我在上面列舉的小說中,之所以寫這類蛀蟲,絕不是提倡鼓勵,而是加以鞭笞,給我們豎立一面反面教員的鏡子。我們都知道,反面教員有時候是能起作用的,有了反面,才能更好地、更鮮明地凸出正面。這大大有利於發揚我國優秀的道德傳統。

    1997年3月27日

    緣分與命運

    緣分與命運本來是兩個詞兒,都是我們口中常說、文中常寫的。但是,仔細琢磨起來,這兩個詞兒含義極為接近,有時達到了難解難分的程度。

    緣分和命運可信不可信呢?

    我認為,不能全信,又不可不信。

    我絕不是為算卦相面的「張鐵嘴」「王半仙」之流的騙子來張目。算八字算命那一套騙人的鬼話,只要一個異常簡單的事實就能揭穿。試問普天之下——「番邦」暫且不算,因為老外那裏沒有這套玩意兒——同年、同月、同日、同時生的孩子有幾萬,幾十萬,他們一生的經歷難道都能夠絕對一樣嗎?絕對地不一樣,倒近於事實。

    可你為什麼又說,緣分和命運不可不信呢?

    我也舉一個異常簡單的事實。只要你把你最親密的人,你的老伴——或者「小伴」,這是我創造的一個名詞兒,年輕的夫妻之謂也——同你自己相遇,一直到「有情人終成了眷屬」的經過回想一下,便立即會同意我的意見。你們可能是一個生在天南,一個生在海北,中間經過了不知道多少偶然的機遇,有的機遇簡直是間不容髮,稍縱即逝,可終究沒有錯過,你們到底走到一起來了。即使是青梅竹馬的關係,也同樣有個「機遇」的問題。這種「機遇」是報紙上的詞兒,哲學上的術語是「偶然性」,老百姓嘴裏就叫作「緣分」或「命運」。這種情況,誰能否認,又誰能解釋呢?沒有辦法,只好稱之為緣分或命運。

    北京西山深處有一座遼代古廟,名叫「大覺寺」。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流泉,有300年的玉蘭樹、200年的藤蘿花,是一個絕妙的地方。將近20年前,我騎自行車去過一次。當時古寺雖已破敗,但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至今憶念難忘。去年春末,北大中文系的畢業生歐陽旭邀我們到大覺寺去剪綵,原來他下海成了頗有基礎的企業家。他畢竟是書生出身,念念不忘為文化做貢獻。他在大覺寺里創辦了一個明慧茶院,以弘揚中國的茶文化。我大喜過望,準時到了大覺寺。此時的大覺寺已完全煥然一新,雕樑畫棟,金碧輝煌,玉蘭已開過而紫藤尚開,品茗觀茶道表現,心曠神怡,渾然欲忘我矣。

    將近一年以來,我腦海中始終有一個疑團:這個英年歧嶷的小伙子怎麼會到深山裏來搞這麼一個茶院呢?前幾天,歐陽旭又邀我們到大覺寺去吃飯。坐在汽車上,我不禁向他提出了我的問題。他莞爾一笑,輕聲說:「緣分!」原來在這之前他攜夥伴郊遊,黃昏迷路,撞到大覺寺里來。愛此地之清幽,便租了下來,加以裝修,創辦了明慧茶



第4章 縱浪大化,不憂不懼  

『加入書籤,方便閱讀』

相關:    從斗破開始當老闆  七步之內又准又快  離婚吧,我要回家繼承億萬家產  我代表地球聯姻異界公主  

同類最熱
搜"心安即是歸處"
360搜"心安即是歸處"
語言選擇